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陶笛指法图6孔,以及陶笛指法六孔入门教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简单介绍一下六孔陶笛的指法。六孔陶笛背面有两个大孔,正面有四个指孔,正面或背面还有一个出音孔,用来发出声音。吹奏时双手的姆指分别按住背面两个指孔,食指分别按住正面上两孔,中指分别按住正面下两孔。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的下方用来稳定陶笛,这样在指孔全放开时,陶笛不会因此而滑落。
六孔陶笛采用不同指法可以吹出音域不同音阶。下面的图片是指孔全按住(即筒音)为低音5的指法,可以吹出低音5到中音7的音阶。另外如果配合一定的技巧,还可以吹出高音1。因为一般的歌谱的音域正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这个指法最常用。C调陶笛用该指法吹出来的是F调。
六孔陶笛的指法
吹奏陶笛的方法:
1、按孔方法:以双手大拇指按住陶笛背面两个气孔,食指与中指分别按住正面气孔。
无名指轻轻扶住陶笛底部,以防陶笛在手指全放时掉落。
以指腹轻轻按压气孔,不可用指尖,只需留意不可有任何空隙,不必太用力。
2、吹笛方法:以嘴唇轻轻含住吹口,不可含太深,以免盖住出气孔。
吹气方式宜以丹田之力(腹腔)稳定送出,一可避免太多口水,二可产生振音效果,让笛韵更为悦耳。
扩展资料:
常见的复管陶笛为单附管或双附管,单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两个有吹气孔,两个共鸣腔,所以也称作“双管陶笛”或“双腔陶笛”,双附管陶笛也称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个吹气孔,三个共鸣腔。复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种规格。这种陶笛的音域可以达到两个八度,还能奏出和声效果,主要供专业演奏者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笛
一、陶笛吹奏姿势
1、正面:或坐或立,身体必须端正,重心平衡,上体放松,不能耸肩,两肘略张开。
2、侧面:背部自然伸直,不可向前倾,使陶笛与直立的身体保持45度。
二、口形
1、先将吹口轻轻放在下唇上。
2、吹口的位置在上下唇之间,门牙紧,不可以用门牙咬住吹口,也不宜含太深。
三、手型(六孔吹奏)
六孔指法式,将双手分别按在背面的两个直孔上面食指按在正面上的两个孔上面中指按在正面下的孔上双手无名指稳住陶笛即可。
四、呼吸方法
陶笛的呼吸和平时说话时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它需要采用“腹式”或“胸腹联合”的呼吸方法,就像要吹灭1米以外的一支蜡烛,不是简单地把肺部的气通过喉头呼出,而应该下意识的深吸一口气,并且下意识引导至丹田(脐下少许小腹处),这时的吸气一定是自然松弛,并且是胸腹联合的。呼气的感觉就像在一座山头呼喊另一山头的同伴,必须把气息尽可能拉长,就是高声唱歌和抒情吟颂的状态。细水长流而非突然暴泻,练习时一口气不得少于8秒,8秒钟内能用腹部支撑和控制气息,做到发音强弱收放自如。吹奏陶笛发音的质量和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是否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1、把陶笛挂在脖子上。吹口的边缘要放置在下嘴唇上,吹口要正对着口腔,不能太靠里也不能太靠外,最好是在上下唇之间。如图所示:
2、两手食指、中指按住陶笛上面四孔,拇指按住背面两孔。无名指、小指,左手上、右手下夹住绳结并托住陶笛以前端支撑。如图所示:
3、吹奏其他管乐器同样方式(腹式呼吸),慢慢吸气入腹中,慢慢吐气,吹奏一定量,使陶笛出声达一音量,音程的强弱在于吹气的强弱。如图所示:
4、上下双唇轻含吹口、舌头要碰在上齿内侧、吹气时舌头移动,好像吹出(tu)的声音。如图所示:
六孔陶笛指法:吹奏时双手的拇指分别按住背面两个指孔,食指分别按住正面上两孔,中指分别按住正面下两孔。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的下方用来稳定陶笛,这样在指孔全放开时,陶笛不会因此而滑落。
学习要领
1、呼吸法及吹气法:陶笛虽然不是一种耗气量很大的乐器,但仍然要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才不会长久下来伤害身体。所有的吹奏乐器或唱歌,都采用腹式呼吸法。一般我呼吸是用胸腔呼吸法,吸气时胸腔会鼓起,腹部会收缩,吐气时胸腔放松,腹部回覆。
2、吹口的含法:吹口轻含住,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浅。约在门牙外一点的地方。门牙不可以咬住吹嘴,用舌头挡住吹口的部位。
3、运舌法:运舌要配合你的吐气,当气吐出的时候原本挡住吹口的舌头立即即向收缩,当气要结束“前”,马上用舌头去挡住,舌头会向活塞一样,一缩一放。
4、运指法:初学者常因为紧张而在手指上太过用力,因此容易造成手酸的现象。应该要时常提醒把手指放轻松,如果太累一定要休息一下再练。
5、吹陶笛的姿势:吹陶笛可站立亦可坐着吹,但不管如何吹都要抬头挻胸,不要因为看谱而低头去吹。吹奏时肩膀不可以耸起,手臂自然张开45度,陶笛与身体呈30~45度。
六孔陶笛的指法分为全按五的指法、全按一的指法、全按四的指法,全按五的指法有34567、34567,全按一的指法67123、12345,全按4的指法是45671、23456。
六孔陶笛吹奏的时候手指都有具体的位置,六孔陶笛的正面左边从上到下分别是左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右边是右手的中指和右手的食指,对面左边对应的就是左手拇指,右边对应的就是右手的拇指。
六孔陶笛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买一本学习的简谱,先从简单的乐理知识开始学习,然后再学习复杂的指法,指法学习的时候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学会不同音的吹法,根据乐理书的指法练习,很快就可以学会。
和六孔陶笛指法一样重要的就是六孔陶笛的气息控制,吹奏的时候要学会调整气流和吹气时嘴巴的动作。六孔陶笛的结构组成比较简单,正面有四个孔,背面有两个孔,背面是用两只手的拇指控制的,背面是由剩余的手指控制的。
一般在吹奏的时候都是由双手的无名指托住陶笛的底部位置,方便吹奏的时候手指的活动,六孔陶笛是非常怕摔的乐器,在吹奏的时候要十分注意。
一、陶笛的吹奏姿势
1. 立式:站立吹奏时,即两腿直立,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腿稍分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音,面向正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头正,肩平,挺胸,收腹,双手持住陶笛,两臂自然抬起张开,不能夹着身体。
2. 坐式:坐式要求上身和立式相同,坐椅高矮要合适,腰部要挺直,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腿上,否则不但姿势不雅,同时影响正确呼吸。
二、吹奏口型
1. 先将吹口轻轻放在下唇上。
2. 吹口的位置在下下两唇之间,不可以用门牙咬住吹口,也不宜含得太深,嘴唇不能盖住出气孔。
三、手形
1. 以双手大拇指按住陶笛后面的两个音孔,前面四孔食指和中指按孔,以最自然的姿势把持陶笛,手指按孔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第一节手指的指肚,不要用手指的指尖按也,初学者最易犯的错误就是用指尖,这样就会对导致按孔不严学习漏气,就会出再音不准的情况,这里手指指尖全部向前移即可避免手指漏气的现象。
2. 以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尾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3. 练习吹奏时把陶笛挂在胸前,以免摔碎。
四、怎么吹出正确的音
初学者很多都是拿着陶笛就吹,没有掌握其正确的吹奏方法,吹出来的音含糊不清,舌头在陶笛吹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吹奏陶笛时,音头用吐奏(轻吐)将舌头轻轻的吐一下,舌头作“TU”音(音:吐,用T表示),初学者一般会用呼来吹气,这样吹出来的音就会软弱无力,再者就是不要鼓腮,这样会影响到气息的运用,还会造成吹相不雅。
六孔陶笛是最常用的一种陶笛,它的指法也最为常用。吹奏时双手的拇指分别按住背面两个指孔,食指分别按住正面上两孔,中指分别按住正面下两孔。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的下方用来稳定陶笛,这样在指孔全放开时,陶笛不会因此而滑落。
手指全按孔为5音,抬起右手中指为6,抬起右手食指为7,抬起右手中指食指拇指1,抬起左右手中指为2,抬起左手中指,右手中指食指为3,抬起左手中指食指,右手中指为4,指按住大拇指为5。左手大拇指开孔,只按住右手大拇指为6,全部开孔为7。
扩展资料
陶笛吹奏姿势
正面:或坐或立,身体必须端正,重心平衡,上体放松,不能耸肩,两肘略张开。
侧面:背部自然伸直,不可向前倾,使陶笛与直立的身体保持45度。
陶笛口形
先将吹口轻轻放在下唇上。吹口的位置在上下唇之间,门牙紧,不可以用门牙咬住吹口,也不宜含太深。
陶笛运舌方法
舌头在陶笛吹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笛发音时需要用舌头作”TU“(音:吐,用T表示)或”KU“(音:苦,用K表示)的动作可以使吹出的音饱满有力,还可以用来隔开前后两个相同的音。按照一定规律用”TU“”KU“配合发音还可以表现欢快跳跃的乐曲。
六孔陶笛目前,六孔陶笛通用有三套指法,分别为全按作作1,此种指法C调陶笛吹出来是C调;全按作5,此种指法C调陶笛吹出来是F调;全按作4,此种指法C调陶笛吹出来是G调。六孔陶笛正面有四个指孔,背面有两个指孔,正面或背面还有一个出音孔,用来发出声音,计算陶笛的孔数只包含指孔,不包括出音孔。吹奏时双手的姆指分别按住背面两个指孔,食指分别按住正面上两孔,中指分别按住正面下两孔。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的下方用
六孔陶笛采用不同指法可以吹出音域不同音阶。下面的图片是指孔全按住(即筒音)为低音5的指法,可以吹出低音5到中音7的音阶。另外如果配合一定的技巧,还可以吹出高音1。因为一般的歌谱的音域正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这个指法最常用。C调陶笛用该指法吹出来的是F调。
全按(筒音)为中音1的指法,可以吹出中音1到高音3的音阶。如果配合一定的技巧,还可以吹出低音7和高音4。C调陶笛用该指法吹出来的是C调。
全按为低音4的指法,可以吹出低音4到中音6的音阶。如果配合一定的技巧,可以吹出低音3。不过这种指法因为含盖的音域有限,所以很少使用。C调陶笛用该指法吹出来的是G调。
其实六孔的指法较十二孔的复杂一些,十二孔的也同样有三种筒音,把每一种都练熟,不要搞混了哦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陶笛指法图6孔和陶笛指法六孔入门教程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Copyright © 2021-2022 星星号-(www.nvaweb.com) 版权所有